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743253414819传真:02099074267
EMC易倍“七招”巧解教师写作“无米炊”
如何忍受孤灯下研究的“寂寞”,不断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力,走出找不到合适写作素材的窘境,且看这位作者的思考。
民间谚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教师躬耕教坛,心里很想写能够发表的文章,表达个人教学观点,抒发教育情怀,却常常因找不到合适的写作素材陷入“无米之炊”的窘境。
其实,写作之“米”时时皆可得、处处皆可有。新课程改革20多年来,我一直潜心学习新课改理念,深耕课改试验田,乐享与新课改的同频共振,坚持发表教学论文,不断叙写教学故事,至今已在有影响力的报刊发表40余篇教学文章。如何巧解写作“无米之炊”,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经验和做法。
课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成的一个个成效极佳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甚至偶发灵感生成的教学资源,无一不蕴含新理念、新作为,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教师写文章就有了鲜活的素材。
20多年前,我在教学自然课《找共同特征》时,以找圆珠笔的共同特征为例,引导学生在“找”字上下功夫:首先找出各式各样圆珠笔的相同点,再对比观察其他种类的笔,找出圆珠笔“独有的”特点(笔尖有一个小圆珠),最后归纳出所有圆珠笔的共同特征。学生运用“找共同特征”的思维方法,迁移类比学会了找其他物体的共同特征。围绕“在‘找’字上下功夫”这一亮点,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实、完整、深刻地发生,因此写成的教学节录与评析成为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的写作之路也由此起步,且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新课程理念实施落地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线教师立足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是课程改革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核心素养目标实现的执行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而这些问题与困惑往往是教师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 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探寻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或路径,积累创新案例,梳理可借鉴的典型经验,教学写作的新素材自然生成。
如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作为有形的实物载体,怎样用好、用活实验材料才能使其成为科学思维的助推器、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我通过3个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实施,引导学生由“照着做”向“想法做”转变、由“验证者”向“探究者”转变,由简到繁体现科学思维的进阶性,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加工过程,让有形的探究材料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为此,我写了《借助探究材料培养科学思维》一文并发表在专业期刊上。
自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持续进行,其间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历次修订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事件。 每一次修订都是飞跃,都会带来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乃至课程实施的必然变化,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由此成为研究热点,为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发表教学主张的契机和空间。
如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把新课标教材的表现主体和使用主体都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我以充分发挥教材的“学材”优势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完成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文的创作与发表。纵观我后来发表的《浅谈自然课如何指导学生研讨》《例谈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度”》《让科学素养落地常态课堂》等文章,都切合了新课改的研究热点。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的培训班、教学研讨会接踵而至,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激发了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 每一次研讨会,我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给我许多启示,研讨中探讨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从而产生表达的。 每一次观评课活动,我都即时记录课堂中生成的“突出问题”和“关键事件”,并对教学问题进行辩证剖析,形成适合发表的个人观点。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新技术的应用,我在几次现场教学观摩中发现,课堂过多依赖新技术的应用,用新技术替代学生探究,学生成了“看客”,学生化身为探究结论的“见证者”而非“发现者”,导致学生主体被忽视的现象。为此,我写了《莫让新技术应用替代了学生主体》一文,结合具体课例阐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应注意的问题。我因教学研讨活动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曾先后发表《教学中的“要”与“不要”》《科学教学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等文章。
许多教师曾有参与各级各类教学能手、优质课等教学能力评比活动或公开课、示范课等展示活动的经历,每一节参赛课、展示课大都经历反复易稿、精心打磨的过程,是个人或教研组同事的智慧结晶。 若以“课堂实录+评析”的形式记录教学的精彩,诠释其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会引起教师同行的关注。
我市一位教师参加市级科学学科优质课评选,执教了《谁能传播声音》一课。课堂上,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讲堂”变成“学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教师和学生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学习共同体。我与授课教师共同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凭借生动的教学情境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后来,我还发表了《空气在哪里》《热对流》等多节课例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身在一线的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在专业成长之路上历经磨炼和捶打,积累了专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心得,平时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收获和关键节点的成长故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足以见证自己的成长轨迹,让自己不断拥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励自己树立新目标,不断增强自我提升的内驱力,也能为身边的教师指点迷津,激励和唤醒教师共同成长。
近年来,我所写的《青年教师怎样走进新课程》《在被听课中成长》《激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一节公开课引发的蝶变》等文章分别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许多青年教师表示受到启发和鼓舞。
各类报刊都会通过官方网站或公众号发布“征稿启事”或“年度选题计划”,征稿关注的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为作者的教学研究和写作指明了新方向,能够给作者以启发,可以帮助作者打开写作思路,助力作者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可以说征稿启事为作者提供了创作支架、写作之“米”。 只要我们有所积累、沉淀和思考,及时奋笔疾书,写成的文章被采用的几率就会更高一些。
高质量的论文源于精彩的教学,精彩的教学源于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深度理解。任教30多年来,我不断忍受孤灯下研究的“寂寞”,不断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力,让读书和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并潜心记录读书笔记和教学心得,由此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创新案例,写作自然就有了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