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743253414819传真:02099074267
EMC易倍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成果丰硕!
2月28日,由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苏省考古学会联合主办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4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在南京举行,遴选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4年度重要考古项目,组织考古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进展和重要收获,旨在总结探源工程2024年度阶段性成果和重要价值,推动 2025 年度地域文明探源研究工作。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知名科研院校与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的最新考古进展。
会议期间,各重点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负责人依次进行了详细汇报,涵盖了兴化草堰港、张家港东山村、常州寺墩、金坛三星村、阜宁钱庄等14个重要遗址的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成果。这些考古项目覆盖了我省多个地区,时间跨度较大,在揭示江苏古代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交流、文明化进程研究等方面收获颇丰。
其中,溧阳古县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取得了重要收获,揭示出城墙、道路、礼制建筑基址、院落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灰沟、窑址、墓葬等诸多重要遗迹现象,出土了大量的瓷器、陶器、铁器、铜器、砖瓦建筑构件等各类生产生活遗物,一座六朝时期古县城址露出真容。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刚介绍,这是江苏首次发现完整的六朝县城遗址,遗址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该遗址明确了城址四至和城门分布,揭露城内“十”字干道等,出土大量遗物,确定为六朝“永平”“永世”县治所在 ,为研究六朝县城提供关键样本。“相对完整地揭露了一个六朝时期的县城城址,为我们全面了解六朝时期的江苏文化面貌,尤其是基层社会的运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样本。”陈刚说。
2024年,江苏扎实推进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持续开展古中江、宜溧山地、淮河下游等重点区域的考古调查勘探,新发现30多个史前、商周时期遗址和早期盐业遗存。完成15个遗址的年度主动性发掘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650多项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新发现古遗址230处,组织发掘文物点192项,发掘数量居全国第二。在繁重的基本建设考古发掘工作中,各考古队不断增强课题意识,有40多个新发现的考古发掘很好地推动了地域文明探源研究。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兴化草堰港遗址、张家港东山村和常州寺墩遗址的发掘成果先后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发布,充分彰显了江苏考古在全国的突出地位。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林留根表示,“十四五”期间,江苏考古成就斐然、成果辉煌,一系列考古遗址的发掘,打开了探寻江苏文明根脉与文化基因的大门。
以常州寺墩遗址为例,它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距今约5500—4500年。遗址以一处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变迁,反映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作为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自2023年再次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以来成果丰硕。其中,M125属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出土随葬品40件,包括37件陶器和3件玉器。新发现的祭祀广场及祭祀坑等遗迹,是崧泽文化早期史前礼制萌发和社会复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为研究长江下游早期古国文明提供了典型样本。
淮安新路遗址则揭示出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类遗址。其中长75米、宽4米的道路十分关键,内部为沙土堆筑,外部用砖包砌,截面略呈拱形,与两侧分布的排水沟和辅路共同组成了遗址区的主干道系统,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为明万历淮关榷使所筑“陈公新路”。这一发现生动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市镇的风貌,对研究当时的交通、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留根认为,这些考古成果不仅丰富了对江苏历史文化的认知,更是为“十五五”江苏文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研究、文旅融合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与积极推动作用,助力江苏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
汇报会上,最终评选出10个2024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发现,它们分别是:兴化草堰港遗址、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和常州寺墩遗址、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金坛三星村遗址、镇江句容茅山半岛土墩墓、苏州姑苏北园遗址及金城新村遗址、徐州下邳故城遗址、南京张昭家族墓、扬州城遗址考古。汇报结束后,专家学者们从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展开深入点评,不仅为后续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建议,还进一步推动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研究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