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743253414819传真:02099074267
EMC易倍每年花上千万美元低价进口印度劣质米?中国为何需要印度大米?
时光飞逝,转眼间来到2024年。这一年,中国的粮仓传来好消息: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大关,达到14130亿斤!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粮食装进标准的铁路货车,首尾相连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还有富余。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已经是中国连续第10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堪称农业界的“珠穆朗玛峰”。
细心的你可能会问:“现在年轻人都往城里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产量怎么还能增加呢?”答案就在于科技的力量。
无人机在天空盘旋,精准施肥、喷药;地里的玉米株距被精心计算,每亩多种了100-300株...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假设你是一个精明的粮食贸易商,手里有一批优质的东北大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当然是把高档大米卖出去赚取高利润,同时用便宜的碎米来满足工业加工和饲料需求。
如果某天由于气候异常、地缘冲突或其他不可预见的原因,我们常用的大米进口渠道突然中断了,会发生什么?
这张网不仅能够在常态下为我们提供多样化的粮食选择,更能在紧急情况下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粮食安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自给自足,而是要在国际市场中运筹帷幄,在开放中谋求主动。
当装载着首批印度碎米的集装箱被打开时,海关工作人员惊讶地揉了揉眼睛:“这就是印度大米?怎么和咱们的不太一样啊?”
只见集装箱里堆满了颗粒较小、形状不太规则的米粒,与中国人习惯的圆润饱满的大米确实有天壤之别。
这种多元化策略,就像是在国际粮食市场上下了一盘精妙的围棋,既保证了供应的稳定,又避免了对单一来源的过度依赖。
从田间地头到国际市场,从地方粮仓到国家储备库,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老智慧。
在这个宏大的棋局中,每一步都需要智慧和勇气,而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以食为天”的古老智慧。
所以,当你再次听到中国从印度进口大米的新闻时,别急着大惊小怪。这背后,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智慧选择。
下次吃饭时,不妨多看一眼碗里的米粒。它们可能来自中国肥沃的土地,也可能跨越重洋而来。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见证者。让我们珍惜每一粒粮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1.环球网-2020.04.06-《中国粮食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还要进口?农业农村部解答来了》2.北晚在线-《“我们粮食产量真实可靠、完全可信”》3.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08.25-《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引发国际米价飙升,我国口粮市场受影响有限》4.新浪财经-2024.01.19-《预计2024年国内稻米市场:供大于求矛盾仍在,下行空间或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