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743253414819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EMC易倍东明县三春集镇:胡寨行政村

发布时间:2025-03-04 20:43:04

  胡寨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西南29公里处,辖胡寨、史庄两个自然村。现有居民179户,933人,耕地1498亩。该村时期属长垣县河东三区,1947年隶属东明县六区,1958年以来属三春公社(乡、镇)至今。

  明永乐年间,胡氏祖从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胡寨。现有胡、魏、李、赵、田五姓。其中,胡姓84户,344人;魏姓8户,35人,1886年从徐寨迁来;李姓6户,48人,1843年从马头镇陈里屯迁来;赵姓2户,10人,1931年落户该村;田姓1户,9人,1905年从刘楼镇朱李寨迁来。该村原村民胡东成、胡雨生、胡雨等8人,1958年在湖北监利县落户。

  胡寨地势低洼,土质盐碱严重,除三春柳外,少见禾苗。“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秋季明晃晃,冬季似冰场”,成为解放前该地荒凉萧条景象的写照。60%以上的村民长年出外逃荒要饭。出不了家门的,只好以晒盐、熬碱、织布养家糊口。村民在长期与盐碱地打交道中发现,棉花耐盐碱,种家较多。冬闲时,许多农户使用旧式机械轧花、弹絮、纺线、织布。从种棉到成布,工序非常之多,费时费力,谓之千辛万苦实不为过。然织成布匹后,自用的少,卖出的多,轧花出的棉籽,多则榨油出售,少时放石臼内捣碎做馍,也是贫家的美食了。

  解放前,该村地处统治的长垣县河东三区和党解放区的结合部,群众称之为“特殊战场”。在残酷的斗争中,有些村民惨遭杀害,也有的村民参加了队伍。1941年9月,河南考城县岳寨村一农妇携子女走村串巷卖眼药,落脚干村民胡太平家。当时胡太平“卖门兵”离家几年未归,留下家中妻儿相依为命。敌人无故怀疑胡太平“通共”,说留住的仨是“八路军密探”,10余兵丁夜间闯入胡太平家中,硬将其妻及留住的三人押到村外拷打审讯,活埋后又用刺刀向坑内刺扎多次。胡太平八岁的儿子因藏在牛肚子下面,幸免于难。1944年10月3日夜,出嫁姑娘胡香莲回村探母未归,被敌眼线发觉并生疑心,叫来敌兵将其杀死在床上;此时,正给淋盐池加水的村民胡佩听到枪声急忙往家跑,也被抓到村外枪杀。村民李春因其内兄黄镰参加了八路军,夫妻二人也被抓到村外,严刑逼供未果后,李春被活埋,其妻被勒死后吊在大树上。村民李高于1947年秘密参加了长兴乡的民兵组织,3月21日夜潜回村内了解情况时,被敌发觉,中弹身亡。地下党员胡玉增多次给党组织传递情报,同年3月28日夜,敌百余名外出抢掠后路过该村大吃大喝起来,胡玉增躲过敌哨,速去刘楼送信,游击队配合解放军某部300余人,火速包围了该村。敌妄图向新兴集据点逃窜,经一阵急战,全歼了敌兵。胡玉增腹部受重伤后,仍用手捂住伤口毙敌三人,终因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

  新中国诞生了,民众百年梦想成线年村中成立了三个互助组,粮食单产比单干时增加30%。1953后,相继成立了初、高级社,此间农副业生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从1966年起,开始治理盐碱,翻地整地。1970年率先引黄淤地60%的盐碱地得到治理。1976年再次引黄灌淤,使大部分盐碱地变成了良田。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得以实施。1984.年,政府为该村购买了泡桐树苗,耕地全部实行了桐粮间作。1986年,乡政府划拨专项资金购买种苗、机器、水泵等,并为该村培训了专业技术人员,栽种苹果树100余亩。2005年冬,乡党委、政府再次为根治盐碱地,出资用机械挖沟9800米。2006年春建生产桥32座,从根本上解决了抗旱排涝问题,小麦单产过千斤,棉花亩产400斤。为了改变村民的生活环境,政府没让群众拿一分钱,给村里铺上了宽4米、长1500米的村级柏油路。2007年,国家出资30余万元为胡寨等五村打438米的深水井一眼,管道通至家家户户,从此,村民告别吃成水的历史,用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胡寨村的历史上,胡玉琴在三春集开办过粮行、金铺、寿衣店,字号“隆兴德”,生意红火。胡焕江的烟花爆竹在十里八乡也颇受欢迎。1952年,胡文灿开办的小型印刷厂,产品物美价廉,成了周边店铺与学校师生的抢手货。1999年,原东明县木器厂业务员魏景云,自筹资金30余万元,在三春集镇建起棺木厂,装裱加工上等棺木,出口韩国、日本;2001年又引进外资,联合投资1000万元,用地60余亩,在东明县开发区合办“东明盛和木制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建成从加工到装裱一条龙的生产线余名,年创汇近百万元,成为县内知名企业。

  据《史氏族谱》记载,宋氏祖于明永乐年间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宋家寨;清雍正六年(1728)史姓迁来,不久宋姓外迁,乾隆年间改村名为史庄。

  据传,史庄建村之初,土地肥沃,生活殷实。清道光年间,有楼房三座,村人多有骑马去三春集赶会的。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于兰阳铜瓦厢,一场大水将大半个村庄的房屋冲走,并冲出五尺深的大沟,没被冲塌的房屋淹没在汪洋之中。大水过后,良田沃土变成低洼盐碱荒野,逼得村民或远处逃荒,或近处沿街乞讨。史麦囤举家逃荒,落户山西;史七全家远至安徽要饭多年;史俊青、史俊良、史万中作伴逃生,落户湖北。无力外逃的人家,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为了生存,多数人家晒盐熬碱。那时,村内村外,四季盐池遍地,昼夜熬碱的炊烟不断。村民晒出“小盐”,熬出碱沱,车推肩挑,换回些生活必需品。盐碱地小麦收成甚微,秋季多种高粱、棉花。一些精明手巧的史庄人,利用高粱秆碾轧成篾子,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如铺床席、圈领席、席篓、草帽、盐篓、油篓等,靠日夜劳作换回米粮。木工史永堂,1940年在安徽要饭时学到了做当地土纺花车的手艺,返乡后仿造,提高日纺线量,成为养家糊口的一条生路。而多数村户只能是半年糠菜半年粮,仅仅活命而已。

  在苦难和战乱的磨难中,史庄村民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1943年史万升去长兴乡王高寨给人种地时参加了民兵组织,在王高寨保卫战中英勇杀敌,毙敌三人。他身中两弹,腹部被刺伤,仍义无反顾地坚持到胜利。其子史俊宾参加了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立战功五次,在村里传为佳话。

  解放后,史庄人终于盼来了太平年月。建国初期,党就领导群众着手治理盐碱,改良土壤。1952至1954年,全村男女老少上阵,苦战三个隆冬,平整了大部分地块,盐碱得到缓解。1963年冬,村民总结经验教训,开挖1300米的排水沟,同时台田、翻地,降低了地下水位,减少了次生盐碱的发生,使颗粒无收的盐碱荒地有了收成。小麦亩产虽不过百斤,村民却喜在眉稍。1971年和1976年两次大面积灌淤,使为害百年的盐碱地终于得到彻底治理,村民生活富裕起来。1978年以来,党的惠农、富民政策得以全方位实施,400多人的小村出外务工者竞达132人。其中在上海集装箱厂从事电焊的就有40多人,月工资近5000元。

  目前,八座二层楼房高高耸立村内,主街道变成柏油路面,家家户户用上清澈卫生的自来水,合作医疗解除了后顾之忧,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农闲或节假日期间,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咨询热线:743253414819
LINK 友情链接: 优酷 京东 淘宝 微博
Copyright © 2012-2024 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